億萬票房花旦王楚岫雲文武全才唱做唸打翻卓越,圓台水袖頂好。繼承薛派發揚光大青出於藍。岫雲歌聲響徹雲霄精創一流,抑揚頓挫字正腔圓,情感豐滿動人心絃。過去擔綱起一個團的名旦楚岫雲戲路縱橫多才多藝:演王寶釧三擊掌、別窰等排場戲成全行典範;演武戲有鬚眉氣慨,把子功及踩蹻功很熟練。既擅演刀馬旦劉金定殺四門,又創造了翻生黛玉、再世紅娘…,掌青衣、刀馬、閨門、小旦多面行當藝術。49至59年擔演巨型班霸永光明,十年場場爆滿!粵劇界坤伶祭酒楚岫雲第二版、香港影片大全二卷可在各處公共圖書館查閱或借出:香港中央、大會堂、荃灣。 : 無料・フリー素材/写真
億萬票房花旦王楚岫雲文武全才唱做唸打翻卓越,圓台水袖頂好。繼承薛派發揚光大青出於藍。岫雲歌聲響徹雲霄精創一流,抑揚頓挫字正腔圓,情感豐滿動人心絃。過去擔綱起一個團的名旦楚岫雲戲路縱橫多才多藝:演王寶釧三擊掌、別窰等排場戲成全行典範;演武戲有鬚眉氣慨,把子功及踩蹻功很熟練。既擅演刀馬旦劉金定殺四門,又創造了翻生黛玉、再世紅娘…,掌青衣、刀馬、閨門、小旦多面行當藝術。49至59年擔演巨型班霸永光明,十年場場爆滿!粵劇界坤伶祭酒楚岫雲第二版、香港影片大全二卷可在各處公共圖書館查閱或借出:香港中央、大會堂、荃灣。 / 唱做唸打翻超優聲色藝#1楚岫雲戲迷團
ライセンス | クリエイティブ・コモンズ 表示-改変禁止 2.1 |
---|---|
説明 | 粵劇界坤伶祭酒楚岫雲,紅伶趣評:目錄簡介17-24A楚岫雲與其他伶人彩照25-48B粵劇及電影珍貴資料史錄49-56C神童楚岫雲十三歲前在上海之演出57-60D楚岫雲光耀,戲韻愈添花姿俏61-64E四五六十年代花旦王楚岫雲(翻生黛玉之憶)65-76F粵劇界獨步梨園藝術大師楚岫雲77-82G全能泰斗名旦冠首楚岫雲83-92H懷念名花旦楚岫雲I楚岫雲演藝論壇集文武演技一身的楚岫雲覺先聲响鑼盛況紀念粵劇表演藝術家楚岫雲粵劇四大名旦之冠楚岫雲粵劇頂級花旦王楚岫雲楚岫雲十八歲紮升巨型班正印花旦全能旦后楚岫雲J梨園奇趣史篇粵劇古今博覽伶人錄正印花旦月薪八十元、廣東粵劇面臨危機悼念王粵生老師悼念二花王小飛紅伶影界皆有二奶命卡拉OK粵曲的發明者、粵劇式微如何中興論全行僅有件半海青、是誰發明主題曲1949-1952年永光明台柱小生白超鴻1957-1959年永光明台柱小生李雲、何非凡「睇大自己」四五六十年代文武生王呂玉郎四五六十年代丑生王陸雲飛四五六十年代二花王小飛紅正印小武馮俠魂,四大小生之一呂雁聲名伶首級示眾陶陶居、名伶先後同食飽林錦屏未有首本戲、鄭培英開口不開聲梁耀安蝦味有多少? 1956-1957年永光明文武生,小生鬥威風女姐戲寶冇幾多套 小茜女與郎筠玉121-174K戰後省港演出戲班概況戰後省港演出戲班概況粵劇在廣州最鼎盛的黃金時期1948-1959《情僧偷到瀟湘館》揭粵劇高潮文武雙全花旦王,楚岫雲貪靚軼事楚岫雲傳奇長勝擂台永光明一代名花旦楚岫雲,數十春秋演出無間楚岫雲演粵劇、拍電影,事業如日方中唱演俱佳文武生呂玉郎戲迷暢敘楚岫雲:刀馬青衣集於一身六柱制轉型到三柱制粵樂大師王粵生曹秀琴無官一身輕小群多演小旦戲,青衣刀馬不曾演佈景大師洪三和粵劇:紅樓之鄉漫談荊軻南派粵劇匯演粵劇:武戲之鄉粵劇興衰後輩齊讚楚岫雲演刀馬旦了得鄭培英談藝術青春讀者釋辯羅家寳文章175-200L紅伶趣評、花旦群芳論曾小敏 呂王郎 羅麗娟 馮錦娟 鄭秋怡 楚岫雲小飛紅 梁小菁 粱耀安 倪惠英 羅艷卿 馮剛毅關德興 何非凡 薛覺先 新馬師曾 桂名揚 陳錦棠陳笑風 黃千歲 林小群 林錦屏 紅線女 白雪仙郎筠玉 余麗珍1915生 任劍輝 吳君麗 陳好逑 白玉堂鄧碧雲 秦小梨 羅品超 麥炳榮 黃超武 鳳凰女南 紅 李香琴 上海妹 關影憐 譚蘭卿 芳艷芬馬師曾 林家聲 陸飛鴻 石燕子 羅家寶西麗霞 蘇州麗 唐雪卿 紫蘭女 車秀英 徐人心 婉笑蘭 林麗心 陳艷儂趙蘭芳 高飛鳳 劉美卿 練玲珠 小木蘭 鄭綺文 羅麗燕 陳小茶 譚玉真M古今戲曲廣場劇團及紅伶演出概述省港澳名人齊悼念楚岫雲三十年代初之全男班薛覺先組班目錄情僧何非凡蝦腔羅家寶四五十年代粵劇錄音名曲看蔣文端演出帶來聯想羅家寶談流派悼師兄呂玉郎五十年前一段往事廣州觀粵劇有感上海妹?咁冇聲點做正印呀!甚麼才是值得回顧的藝術音樂大師阮四襟排場表演電影與戲劇演出楚岫雲全能泰斗名旦冠首 張惠惠香港年青一輩的粵劇演員可能沒聽過,也不大熟悉楚岫雲的名字,更不知她的藝術史。雲姐(楚岫雲的尊稱)是一位亦文亦武,唱、做、唸、打兼備的全能名花旦。她六歲入行學藝,師承「志士班」出身的巢雪舟前輩學藝,後又得武打尖子伍冉明師傅培訓武打基本功,練就了雲姐武場戲的扎實基礎,她功底深厚、台步輕盈、身段優美、功夫過硬,形成了一流的靠把戲,其中「扎腳劉金定」、「踩蹻著大靠」的表演更是她的拿手好戲,享譽甚丰。我有幸在六十年代廣東粵劇院裡看到雲姐與羅品超演出的《佘賽花》,她的做手、把子、圓台等盡顯其功力,十分煞食。雲姐十九歲便得到薛覺先的器重,任「覺先聲〕的正印花旦,與薛覺先合演《胡不歸》、《暴雨殘梅》、《王昭君》、《雪野哀鴻》、《金鼓雷鳴》、《西廂待月》,聲名鵲起,四八年與何非几在非凡响劇團合演《情之味》、《蝴蝶大王》、《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十多劇更是哄動藝壇,場場爆滿,特別是黛玉《焚稿》與《葬花》兩場更是萬人爭看,一些前輩說:「無人做得番。」享有「生黛玉」的美譽。亦有人說:「南有楚岫雲,北有王文娟。〕「廣東粵劇與上海越劇都有不同的《紅樓夢》。」這戲獲得極大成功,定下了雲姐名旦的地位。雲姐從事粵劇四十餘年,曾先後與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玉堂、黃鶴聲、羅品超、馮俠魂、白駒榮、何非几、呂玉郎、呂雁聲、羅家寶、陳笑風等合作,也拍過電影《蕩宼志》、《八美圖》、《鍾無艷》等名片,演出粵劇有《十三妹大鬧能仁寺》、《胡不歸》、《偷祭瀟湘館》、《牛郎織女》、《可憐女》、《淒涼姊妹碑》、《嫦娥奔月》、《劉金定斬四門》、《紅娘子》、《鴛鴦玫瑰》、《西施》、《梁山伯祝英台》、《女兒香》、《暴雨殘梅》、《葛嫩娘》、《香妃》、《王寶釧》、《佘賽花》、《蘇三起解》、《貂嬋》、《綠野仙蹤》、《狄青三取珍珠旗》、《梁紅玉擊鼓退金兵》、《劈山救母》、《猩猩女追舟》、《刁蠻公主》…等百多部戲,她的精湛藝術飲譽海內外,其中五十年代與薛門弟子呂玉郎、羅家寶、陳笑風在永光明粵劇團合作時間較長。我還記得孩提時七、八歲,看過雲姐與蝦哥(羅家寶)合演的一套小數民族神話戲《鴛鴦玫瑰》,劇情很新穎感人,蝦哥飾演尼拉,他在尋找雲姐飾演的花旦夷娜時,大叫「夷娜……夷娜……」的聲音,至今仍留下我的腦海裡,可見印象何等深刻。這戲是馮志芬先生和陳冠卿先生兩位撰寫的,蝦哥也很喜歡。其實此劇很適合現在的年輕一輩去演,因題材比較新鮮。苦情戲細緻動人別樹一格雲姐不單是刀馬旦戲突出,她也擅長閨門旦戲、小旦戲,特別精通青衣戲路。她對待藝術非常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勤學苦練,因而造詣很深,她不僅扮相俏麗,表演也很細緻,演繹的苦情戲很吸引人,拿住觀眾,催人淚下。《黛玉焚稿》便是以苦情戲見稱,還有她的《金釧投井》、《可憐女》、《蘇三起解》、《斷橋會》、《闖王進京》(雲姐分飾公主、俠女)等都是以苦情戲受落。特別是與呂玉郎在永光明劇團演《王寶釧》,當中三擊掌、別窰、回窰幾場,更演得很細緻感人。首先是她出窰的動作與一般不同,比較特別。通常出窰的動作都是先上水袖,再出窰門,但雲姐的處理是:先來一個小跳,再抓袖口、上水袖、出門口,再搭袖。把水袖用得恰到好處。再就是當薛平貴入窰時,是穿著大靠的,她考慮到這樣的話很自然地他的靠旗會碰到窰上的灰塵,她便先做出擦擦灰塵吹入眼的動作,然後才再上前看清楚薛平貴的樣子,這樣的演繹是實在合理和細微,這個戲雲姐演得特別好,也有很多南派的東西,頗有睇頭。六十年代雲姐在劇院,再度和羅品超演《別窰》。此劇一直成為劇團和學校的教材戲,傳授給青年。親身教授得益不少還記得七六年文革後,剛開始恢復排演古裝戲,劇團有意培養青年,安排了我和羅赤峰(羅家寶現在澳門的徒弟)排演《林沖郊別休妻》,此戲是羅品超和雲姐的首本,接戲後我很緊張,因為是第一次演這類青衣戲,也不知怎樣才能把它演好。當時關國華身為團長認真唔話得,很關心青年人的成長,他親自帶著我到廣州西關逢源路雲姐家裡,請雲姐親自教授我,使我十分感動,只見雲姐亳無架子,細心指導我,她說:「貞娘一出場的圓台很重要,我的圓台走得特別好,你要用心學,因為林沖被奸人所害,押解滄州,貞娘思夫情切,一出場時很心急,也要走得快、走得密,走到見到林沖時才撲上前《哭相思》。」雲姐還談到戲裡很多細緻的表演,特別講到貞娘讀休書時的情感,她說:「讀休書的整個過程要有變化,一開頭可以讀慢些,讀至『一紙休書交翠袖,到死不是鳳凰籌』時,越讀越緊張,最後一句重讀時聲音要提高,音量要加重,手持著的休書不自覺地發抖,再回望林沖說『相公,你你寫錯字了』,隨即背場咬指尖,滴血於掌心修改休書。」雲姐還叮囑:「切記切記唱『反線二黃』和『戀壇中板』時不僅要唱得動聽,還要唱出情緒,唱到字字泣血,聲淚俱下。」於是,按照雲姐的囑咐、教導、指點,我回去便加緊練習圓台、唸白及唱情等等,到這戲綵排時,一些前輩看後都說我第一次演這類戲,都算交足功課,還鼓勵我繼續努力,向前邁進。後來《郊別休妻》和其他戲一道到東莞鄉鎮等地演出,觀眾都很踴躍,也獲好評,這都是和雲姐的耐心教導、細緻指點分不開,能得到她的親身點教,令我得益不少,十分慶幸。類似雲姐這類全才的表演藝術家確是稀有,他們都是有著自己一手表現獨特的藝術風格,運用高深難度的演技,把各種人物栩栩如生地,形象地演深、演透、演活在舞台上。1976年雲姐親授張惠惠羅赤峰演出《郊別休妻》。戰後省港演出戲班概況,從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勝利後至一九四七年。這一個階段處在廣州的粵劇變化不大,新班的組合也不多,團與團的競爭也還不甚熱鬧激烈,舞臺上依然是淪陷期間那幾個劇團的原班人馬。如《錦添花》換進了一個須生丁公醒和第二花旦梁豔莊。新戲是以古裝面目反映抗日題材的《情人四萬萬》。這個團於四五年底到香港高升、普慶戲院演出,出乎一哥所料,《錦添花》在香港大大不如廣州。首先是戲,香港人不喜歡打打殺殺。於是馬上抛出新戲(香港掌故)《張麗珍問吊》,觀衆不甚感興趣,繼之又抛出以英國故事改寫的,觀衆反應依然冷淡。觀衆是十分無情的,他們不喜歡這個團的戲,也不喜歡這個團的一些演員,如丁某出場開口一唱,台下人便肆無忌憚地起哄,迫得丁老夫子只好末散班便中途退出回廣州。又如當年的碧姐,香港觀衆對她非常陌生,也覺得這個正印花旦還嫩,不夠份量。這一屆的《錦添花》算是徹底失敗而被迫回師廣州。一九四六年初文覺非擔旗組成《文藝》劇團,他當文武生,武生馮鏡華,正印花旦區倩明、二花旦紫雲霞,小生張活遊,醜生蘇文俠。劇目有《雷劈好心人》、《今宵重睹舊征袍》等。這一屆以七哥爲文武生的《文藝》,可以說實在打不響,七哥的文武生連一個首本戲也沒有。接著第二屆又水浸畫艇(戲船)。勇當文武生的七哥不服輸,一九四七年五月與梁醒波一對文武生組成《永興》劇團,正印花旦芳豔芬,第二花旦區楚翹,佬官可算不弱。劇目有《三月杜鵑魂》、《深宮紅葉恨》等。鳴呼,不知是觀衆無情,還是七哥無運,他這個文武生依然故我,仍殺不出一條血路。以馬師曾、紅線女擔旗的《勝利》劇團,由於馬大哥的戲高度集中在個人身上和其他原因,他訂的其他演員可以說都非省港一流的,這裏只得姑隱其名。劇目方面除了他的首本戲《苦鳳鶯憐》、《審死官》等,新戲有《我爲卿狂》、《野花香》、《鬥氣姑爺》等。以譚蘭卿、文覺非擔綱的《花錦繡》劇團,第二花旦小飛紅、醜生古耳峰、小生文少非。劇目有《花天嬌》、《冤婦》(上下集)、《娛樂升平》等。譚蘭卿的戲路是很有特色的,粗線條,豪放潑辣,演技很有本色,有些劇目近乎彩旦行當。早期與馬師曾合作,她的唱腔活潑諧趣,大有馬腔風味。她演的花天嬌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名妓,由於受騙上當身心受損精神分裂,譚蘭卿這場獨腳戲演得有聲有色。《娛樂升平》,譚蘭卿演女皇,邀約各國王子招選駙馬,有印度王子非洲王子,是一套空中樓閣的古裝文明戲,全劇皆唱小曲,沒有梆黃,是陳卓瑩先生之作。各大班都開始大搞新花招,如馬師曾的幾個現代戲,譚蘭卿的沒有梆黃的《娛樂升平》,另一個《黃金》劇團,大多數藝人都從美國回來的,如文武生黃超武,醜生陸雲飛,正印花旦徐人心,第二花旦粱瑞冰,小生黃鶴聲,武生新珠。這一批演員,作爲廣州觀衆是較爲陌生的。他們的首本戲是《蔡中興修整洛陽橋》。當時世界流行夜光燈,他們從外邊帶回來那些磷光塗料塗抹在刀槍上,開打場面滅了燈光,臺上只見刀光劍影不見人,也算一種新招。但這個團在廣州及四鄉也站不住腳,《黃金》只存在一屆便散夥了。另一班《國中興》劇團,文武生黃千歲,醜生葉弗弱,一對花旦是黃新雪梅、陳露薇,小生梁金城,首本戲是《十萬童屍》。黃千歲、葉弗弱原來也是有名氣的佬官,遺憾這個團的戲沒有特色,也是一屆班的壽命。這時候薛覺先也從內地回來了,這時期的《覺先聲》劇團內行稱之三王班,即薛覺先、上海妹、呂玉郎(小生)、醜生半日安。劇目雖然都是名劇,俱人到中年加之在生活上受了某種刺激,薛先生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及後,呂玉郎組成《洛陽春》劇團,花旦銀劍影、小飛紅,小生馮俠魂,醜生梁國風,武生黃秉鏗。首本戲是《背解紅羅》,這個團在廣州影響不大,只有在四鄉巡迴。還有一班《義擎天》(後改《泰山》)劇團,雙生白駒榮、陸飛鴻,花旦區倩明、鄒潔雲,新戲是《落霞孤鶩》。此外,還有神童羽佳、黃金愛也在廣州舞臺露過頭角。《錦添花》也換過譚玉真當正印花旦,也寫過一些新戲如《青燈紅淚》等。概言之,從抗戰勝利到1947年這段時期粵劇如雨後春筍,紛紛組成新班,比淪陷期間活躍多了,淪陷期間沒有在廣州活動的演員也陸續回來了。但這一階段只是四十年代粵劇興旺的準備階段,力量凝聚的階段,因爲這一時期還沒有一個劇團的劇目能夠一炮打響的。四十年代粵劇火紅歲月、中興發達是在1948年開始,打響頭一炮的卻是當年在舞臺上念幾句口白也“疾口疾舌”的拉扯“靚仔凡”!沈寂了一個時期的何非凡於1947年冬組織了新班《非凡響》劇團。武生馮鏡華,正印花旦芳豔芬,二花鳳凰女,小生梁金城,醜生小覺天。這第一屆的《非凡響》劇目有《白虎跳龍門》《虎將銅城》、《秋墳》、《姑嫂墳》等,比起當年的《大歡喜》、《紅棉》劇團,凡哥擔綱的戲相對是多了一些,然而時機未到,這一屆何非凡也還沒有“響”起來。粵劇在廣州最鼎盛的黃金時期1948-19591948年春凡哥繼續組織第二屆《非凡響》,正印花旦換進楚岫雲,第二花旦譚玉真,第三花旦鳳凰女,醜生陸雲飛,武生白龍珠,小生麥炳榮。不知什麽原因這第二屆的新班頭一台戲就下鄉了,在劇目方面仍是大炒冷飯,中期加進了《風雪夜歸人》和《一曲鳳求凰》,也是一般的生旦戲。然而從鄉下回到廣州海珠戲院後演出滿座三百餘場的史無前例,就這樣非凡響的班牌就即時響了起來,凡哥推出幾個新戲《情之味》、《蝴蝶大王》、《情僧偷到瀟湘館》、《月上柳梢頭》等。1948年至1959年這十年是粵劇在廣州活動的最鼎盛時期,令人無限懷念與感奮的粵劇史光輝的一頁!1949年10月至1950年爲第三階段。這段期間由於新政權成立,廣州百廢待興,而人心還未穩定,百姓需要的是柴米而非粵劇,所以絕大部份的劇團因未定有戲院台期而紛紛離開了廣州。但當時因在廣州早已定有戲院台期,要響起第一下鑼鼓的就是呂玉郎、楚岫雲的《永光明》劇團。晚上店鋪關門、行人稀少,《永光明》劇團起初只演日場,一直堅持到1950年的春節才開演夜場。當時的劇目有《梁山伯祝英台》、《紅俠》、《女兒香》、《可憐女》,春節新戲是陳卓瑩先生編寫的農民革命題材《紅娘子》。人員方面武生換進了黃君武,第二花旦小飛紅。這一屆的《永光明》在這樣特殊的環境應運而生,連演日場也滿座,最高票價2元5角。同一時期,靚少佳、郎筠玉、林小群的《勝壽年》也開鑼了。該團除了佳哥的首本戲《十奏嚴嵩》、《大鬧黃花山》、還有《拗碎靈芝》,最值得記上一功的是該團於解放初期第一班首演革命題材現代戲《白毛女》,這個團最高票價1元5角。1950年3月3日廣州受轟炸,剛剛活躍起來的粵劇又偃旗息鼓了,各劇團紛紛疏散離開廣州。這時候,《永光明》劇團原班人馬先是撤到澳門,不久到香港,在利舞台、中央、高陞、普慶、東樂戲院演出。這應該是第一班赴港活動的劇團。劇目是《可憐女》、《女兒香》、《劉金定斬四門》、《風雪杜鵑紅》、《雪影寒梅》,想不到這一屆《永光明》居然在香港能夠立足,居然有錢賺。1950年9月,《永光明》回師廣州。五十年代的省港粵劇開始活躍,香港與廣州演出的劇團繼有:陳錦棠、羅麗娟、任劍輝、芳艷芬的《錦添花》劇團,劇目有《大俠羅賓漢》、《金鏢黄天霸》。後來任劍輝、羅麗娟離開,加入薛覺先,提升芳艷芬任正印花旦,上演了《漢武帝夢會衛夫人》等劇。何非凡、羅麗娟的《非凡響》劇團,劇目有《紅花開遍凱旋門》、《虎嘯毒龍潭》。薛覺先、鄧碧雲的《覺雲天》,劇目有《月宮寶盒》。馬師曾、紅線女的現代戲《珠江淚》。稍後,羅品超、譚蘭卿、文覺非、少昆侖的《珠江》劇團。還有梁蔭棠、紫蘭女的夫妻班,劇目《九件衣》。陶醒非、衛少芳、梁國風、李豔霜的《東方紅》劇團,劇目《愁龍苦鳳兩翻身》。曾三多、陸小仙、顔鐵英的《南方劇團》,劇目《冰山火線》。還有一班直接由政府領導的《曲藝》大隊,除了白駒榮,基本是曲藝界的如關楚梅、熊飛影等。他們演出的劇目基本是現代的革命題材《沈冤得雪太陽紅》等。五十年代影響較大、合作長期、劇目最多的當數楚岫雲、呂玉郎、陸雲飛的《永光明》劇團。《永光明》是當時最受觀眾歡迎之劇團,上演劇目有《香妃》、《西施》、《紅娘子》、《女兒香》、《可憐女》、《穆桂英》、《卓文君》、《葛嫩娘》、《鴛鴦劍》、《玉堂春》、《王寶釧》、《王昭君》、《董小宛》、《紅菱血》、《嫦娥奔月》、《碧容探監》、《闖王進京》、《鴛鴦玫瑰》、《金釧投井》、《三娘汲水》、《綠野仙蹤》、《撲火春蛾》、《牛郎織女》、《劈山救母》、《蘇武牧羊》、《偷祭瀟湘館》、《淒涼姊妹碑》、《梁山伯祝英台》、《梁紅玉擊鼓抗金兵》、《十三妹大鬧能仁寺》、《陳世美不認妻》、《劉金定斬四門》、《鴛鴦山恩仇記》、《沖天野鶴會嫦娥》、《狄青三取珍珠旗》、《燕燕》、《梵宮駙馬》等等劇目,轟動一時,全部戲目都是群衆所歡迎的。《永光明》劇團就成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大班。陸雲飛含蓄幽默“醜”的表演,尤其是獨創的“豆泥”腔,觀衆甚爲欣賞。(連後期擅演醜生的白駒榮一提到陸的表演與唱腔無不賞色與讚歎,稱陸雲飛是個“開心果”)還有一位行內稱之第二花旦王的小飛紅,都是《永光明》得力的台柱;《新世界》以武戲擔團,後期加入了“武探花”梁蔭棠任醜生幫靚少佳,也是最佳拍檔。遺憾的是內地過去不重視粵劇電影的生産,也沒有把粵劇電影作爲振興粵劇的重要手段來倡導。三十多年只拍過《搜書院》、《關漢卿》和一部香港拍的《粵劇什錦》舞臺紀錄片。沒有抓住時機採取措施,把粵劇名藝人的首本戲、優秀劇目拍成電影,發行海內外,使之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任令藝人藝術失傳,老病死去。先後辭世的薛覺先、呂玉郎、楚岫雲、陸雲飛、譚玉真、曾三多、梁蔭棠、新珠、靚少佳…等,他(她)們生前曾有多少名劇、名曲和絕招馳騁舞臺,可惜他們的戲寶無法保留下來,傳諸後世,這確是無法彌補的憾事!三十年代從《白金龍》一炮成功的薛覺先的《俏郎君》、《姑緣嫂劫》,馬師曾的《鬥氣姑爺》、《野花香》、新馬仔的《孟麗君》、《金生挑盒》,以至羅品超、白駒榮、曾三多、廖夢覺、李雪芳、上海妹、楚岫雲等的粵劇電影紛紛出籠。僅十年間香港便拍了三十二部粵劇故事片。粵劇電影已開始和舞臺粵劇“並駕齊驅”佔領市場。非凡響第二屆至第五屆十多文戲,劇劇滿座,揭粵劇高潮從馮志芬編撰《情僧》等十多文戲,劇劇滿座,凡腔爲人們所認識。這一唱腔流派曾遭受非議,貶爲狗仔腔。粵劇演員的運腔通常是以“吽”或“丫“音唱出,而何非凡的行腔則多用“吽”,故諷“狗仔”腔。其實世間任何事絕無十全十美。吽”音故然不是粵劇的慣常行腔,但正因何非凡衝破了這一慣常。雖然作爲文武生以“吽”音行腔似乎不夠高雅,但既然觀衆接受,凡腔總算響起來。非凡響幾屆班都劇劇滿座,功不可沒的是文武全才的正印花旦楚岫雲。楚岫雲演的紅娘、林黛玉…等很多角色形象,唱做確實非常精彩出色。楚岫雲演出《黛玉悲秋》、《瀟湘琴怨》、《黛玉葬花》、《證禪因》、《念知音》、《黛玉焚稿歸天》、《離恨天》…等多個主場戲。因她唱做優異獨到、功底深厚、造詣高超,因而有“翻生林黛玉”、“活紅娘"…等之美譽。楚岫雲的身段、台風、造型、踩蹺功、圓台、碎步、水袖功、做手、關目、唸白功…等功夫在粵劇舞台上堪稱一絕,觀眾說她的圓台猶如蓮花之舞,身段輕盈優美,勝似流水行雲,水袖別具特色,舉手投足有層有次,做工利落細緻。她演技感人,動人心魄。她唱做均情感豐滿,聲韻動人心弦,創出悅耳動人又獨特的岫雲腔,雲姐演完黛玉焚稿一場,回到後臺還伏在案上飲泣不已,她對藝術投入到何等程度可以想見。楚岫雲任非凡響正印花旦時的幾屆班都劇劇滿座,25歲的她不是什麽豔旦,但演技卻十分到家。任非凡響丑生的陸雲飛的“豆泥”腔也在舞臺上晌起來。飛哥這位醜生剛從美國回來很快就在廣州贏得了行內外的喜愛。陸雲飛的唱腔別具一格。誇張醜唱,形成“飛腔”風韻。非凡響的醜生戲原不算“大份”,充其量是捧科打諢的大配角。如《情僧》一劇,陸雲飛飾演醜丫頭石春,戲份很少,只佔幾分鐘的篇幅,在竹樹前哭祭林黛玉,飛哥演得很認真,誰知越“真”越可愛、可笑,再加上兩句“木魚”轉“二黃”的“豆泥”腔,觀衆已哄堂大笑了!非凡響的打響,有陸雲飛先生的一份功勞。由於非凡響的影響與壓力,藝人們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各顯神通,五花八門,揚長避短,新戲出了人材,而當時這一群藝人也有能量擔戲,在競爭中發展了粵劇,也提高了自己的演技與地位。這時粵劇舞臺熱鬧興旺多姿多彩。值得深思的是當年的廣州有舞廳、外國電影、賭館、還有脫衣豔舞,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的花花世界,粵劇能夠在這樣環境中立足生息發展興旺,不斷起新班出新戲出新人,想當初而聯繫今天不知研究粵劇的袞袞諸公有何感想?非凡响的戲掀起了一場可喜的颶風,聯繫今天可悲的粵劇淡風也倍令人有滄桑之感!當年頗有聲望的班主張雷公看中了還未走紅的靚仔凡給他添置了兩杠戲服,讓他日後邊演出邊還債;當今粵劇也有“大班主”年年撥款數十萬近百萬,遺憾的是這百萬鉅資不是全用在發展粵劇培養人材,鉅款變成了“救濟金”!(演出少,坐吃多也)我們的“大班主”重視紅線女、倪惠英,但有沒有看中未來的紅線女、倪惠英呢?過去班主爲了盈利不容許粵劇自生自滅,他們總會攪盡腦汁組織人材,組成有影響的六條柱。今天又如何?就以廣州粵劇最有影響的“天之驕女”實驗團爲例,除了一個正印花旦倪惠英,請問武生是誰?文武生是誰?醜生是誰?第二花旦又是誰?一個所謂內定的“皇家團”,連基本的行當也不全,遑論粵劇興旺,不走下坡才怪!不致淡風才怪!有人買票才怪事!四十年代後期的粵劇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鑒;解放初期的戲改措施及其效果很多方面應予肯定,但矯枉過正的、左的風氣爲害也不淺,該否定的應否定之;堅持在廣州演出活動的《永光明》、《珠江》、《新世界》、《東方紅》等團應各標史冊。記得前些時候香港請了紅線女給巳故多年的編劇家唐滌生頒發獎賞,(遺孀鄭孟霞代領)此舉深得人心。然而,六十年代死在獄中、錯劃右派的馮志芬先生呢?這一位創作《胡不歸》、《前程萬里》、《情僧偷到瀟湘館》的名編劇家其遭遇又如何?可憐老先生身後蕭條,我們的什麽協會、什麽聯,什麽部門連追悼會也沒有爲他補開!與唐滌生對比之下,真使人歎爲寒止!如果經歷過文革期間的十年動亂,這些死去的(香港方面除外)幾乎無不是上了大字報的“反動老朽”。我們今天研究的這個十年是上承那個十年的。這些老傢夥的日子當然與那個十年大大不同。可是老傢夥們除了一小部分外幾乎都被看作不適應新時期的舊東西。當其未死之前,是處在“壯士淒涼閑處老”境地裏。我親眼看到無論較前些逝世的呂玉郎以至靚少佳、梁蔭棠、楚岫雲,無不齎志以歿!死有遺憾!陳自强能獨力擔綱起一個團之文武雙全花旦王楚岫雲貪靚軼事楚岫雲全能花旦粵劇大師,著名表演藝術家,精通文武多才多藝,唱演打佳,十全十美,技藝高超,今古無雙。年青的觀眾可惜都沒機會欣賞過她的超凡卓越技藝。因她自五○年一度來港演出後,再也沒到過扯旗山下了。不過老一輩的觀眾對於這位有「生黛玉」美稱的雲姐,怎樣也不能忘懷,給人印象最深刻是當年1954至55年她在永光明劇團,晚晚持續演活了三百幾場林黛玉,那時很多觀眾為著爭先觀賞表演,每日都會有不少戲迷羣眾站坐在戲院門前街道,隔天排長龍通宵輪候搶購戲票,場面極為轟動。【這也是永光明劇團十年如一日的現象,經常都出現戲迷深宵排隊輪購戲票的熱鬧墟冚場面,長期都皆如是】。之前1948年她和何非凡一起演出的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十多劇,也曾哄動一時,她的黛玉一時獨領風騷,風靡劇壇,轟動梨園。以致當時坊間戲迷都流傳說道:劇團單單殺出楚岫雲鼎鼎大名,演出就轟動爆棚創造票房新高。那時候有一間新開酒家就特地命名為〔瀟湘館〕,揭幕之日,特邀雲姐前來剪綵致慶,剪綵之時萬人空巷,觀者如雲,場面極為熱閙!滿街通巷都塞滿D戲迷男女非常哄動,風狂歡呼林黛玉嚟啦,林黛玉嚟啦,由此足見楚岫雲技藝之高,唱演之優,名聲之隆,擁躉之多,票房之佳,世界之冠。楚岫雲有兩個老竇,譚姓的生父、姓伍教她學藝成材的養父:雲姐隨他的一位兄弟,在梨園擅打跟斗的伍冉明(綽號顛仔明)強迫她天天練武功,練到她能打得起大翻。女花旦能夠打翻全行是很少見,無出其右,雲姐為甚麼能夠一把眼淚,一身汗肯如此這般地練功和學戲?有次亞視選亞姐出難題去問人家:「您為什麼參加選美?」累得亞姐幾乎無詞以對。但雲姐曾經在大庭廣眾回答提問她:「為甚麼學戲」時,她非常爽脆地答道:「貪靚!」跟著還補充道:「不是貪靚,為甚麼咁辛苦都肯去學戲呀?」雲姐無疑是個率真的女人,她並無扭捏做作。無怪人家「安」了她一個綽號稱爽雲。雲姐當年喜飲來路拔蘭地名酒和名牌希路咖啡,和喜吸555來路香煙,話說可補氣充聲,她喜歡每天都穿著不同花色的絲纙長旗袍,冬天則穿着海虎絨裘貂皮大衣,又喜穿著各類新款名廠高跟鞋,天天挽不同花款顏色名牌小手袋,配合全套一色,她於三十年代十餘歲已開始電曲秀髮。每日下午她必前往陶陶居與行家茶敘,每晚七時左右必會有人陪伴著她來到戲院後台,稍歇、預備裝身化妝、等候永光明準七時半開鑼演出,薛覺先和蘇永年許多時都會是她之護花使者保鏢,陪伴登台直至零晨一時前後演出完場,仍相伴於她身邊,及還有許多許多的戲迷都會排站在戲院附近街道路旁,等待著她和其他佬倌出現,雲姐的私家坐駕和長期聘用的私人司機也在等侯著她呢!戲班行情略述一二一九五二年英俊文武生白超鴻與林小群組織太陽昇劇團,票價最高收九角,也甚為收得,五四年白超鴻因婚姻問題離團,起初羅家寶加入演出《柳毅傳書》、《玉河浸女》等竟令票房出現一落千丈慘情,入座率少貓幾隻,逐後票房才漸見起色,不是一炮而紅,也更不是當時最收得劇目,真不知何解現在竟被訛傳為當時最賣座劇目?及後又因六十年代劇院極少給羅家寶開演新劇,他就經常找劇院內的女演員重演《柳毅傳書》等舊劇。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廣東的戲班有六七十班之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楚岫雲、呂玉郎、陸雲飛、小飛紅的永光明,最高票價2元5角。亦有不少短期班出現,包括靚少佳、郎筠玉、林小群的勝壽年,最高票價收1元5角。少新權、李帆風、梁雪珍的大權威和呂雁聲、繞雲娘的永光榮,同樣最高票價八角。永光榮全都搬演永光明曾演出之劇目。何非凡、羅麗娟的非凡响、馬師曾紅線女的紅星、新馬仔、石燕子、上海妹、余麗珍的大鳳凰、陳錦棠、羅麗娟、芳艷芬、任劍輝的錦添花、薛覺先、陳艷儂的新華、薛覺先、鄧碧雲的覺雲天、羅品超、陳艷儂的光華…等等許多劇團1950年前後也曾在廣州演出,全部不敵永光明劇團,相繼鎩羽而散。後來又再有永、珠、新;東、南、太等大、中、小型劇團及下鄉班,最高票價分別是:落鄉班6至8角、小型班9角、中型班1元5角、大型班2元5角。廣東劇團有馬師曾、紅綫女,最高票價1元5角。廣州市粵劇工作團有薛覺先、白駒榮、白超鴻、譚玉真、小木蘭、薛覺明、陳小茶,間中在廣州演出,票價最高收8角。南方劇團五二至五七年持續演出,台柱有呂雁聲、曾三多、顏鐵英、羅思、蝴蝶女、馬麗明等,最高票價9角,差不多每屆都更換花旦、文武生。東方紅劇團曾先後有陶醒非拍衛少芳,馮少俠拍陳綺綺,陳笑風拍李艷霜,盧啟光及羅家寶都曾任該團文武生,前後歷屆票價一律最高收9角。蔣世勳、陳笑風、紫蘭女、徐人心等曾演出《搜孤救孤》、《三姐下凡》,最高票價8角。曾君瑞和陳露薇曾演出《春風秋兩又三年》,最高票價6角。楚岫雲扮相俏麗,圓台身段水袖美,唱做唸演打卓絕,既演閨門旦,復能演刀馬旦、武旦,也擅青衣和小旦,唱演打八面玲瓏,故促使她很年輕就成了大名,享譽粵劇和電影藝壇,較早期已紅遍省港澳,蜚聲國際,數十年來受到廣泛讚譽。1949年7月楚岫雲和呂玉郎、陸雲飛、黃君武、白超鴻、鄒潔雲等名家組成“永光明劇團”,他們出色地繼承薛派特長,塑造人物有個性,台風一流,唱做俱佳,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唱腔別具一格,人稱他們的聲韻爲悅耳動人“岫雲腔”、玉喉“鏡腔”、諧趣豆泥“飛腔”。1959年前的十年期間省港澳一帶流行說法:“睇戲要睇永光明,人人皆讚永光明佬倌好技藝、好唱情,戲迷萬萬千,票房頂瓜瓜”。戲迷暢敘我們一大班戲迷,少年至青年住廣州,戰後到六十年代廣州戲班很興旺,我們一眾戲迷朋友天天都看大戲,各大中小型戲班都捧場來作比較,當中令我們最好評的是《永光明劇團》:不論台柱老倌以至梅香的演出、編劇家、樂隊、佈景、服飾,樣樣一流,看永光明的戲真是看到如癡如醉,簡直是物超所值。當時省、港、澳都廣泛流傳說:『看戲最好是看永光明的戲,永光明好技藝、好唱情』。正印花旦楚岫雲更是萬中無一,演技超凡。我們一直都有追蹤她的演出,還記得一九四八年看她在非凡響演的紅娘、林黛玉等許多形象、角色,演得聲情並茂、絲絲入扣、出神入化,維肖維妙,現場觀眾都嘆為觀止,焚稿一幕她還使出嘔吐真血的功夫,賺了我們不少熱淚。四九至五九年整整十年她長駐永光明劇團,演技更上一層樓,達至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地步,起初主要演武戲,計有:劉金定斬四門、紅娘子、梁紅玉擊鼓退金兵、新女兒香、穆桂英掛帥、十三妹大鬧能仁寺、嫦娥奔月、綠野仙蹤、迷樓俠影、鴛鴦劍、葛嫩娘、闖王進京、狄青三取珍珠旗…等首本,其他戲寶還有牛郎織女、相思樹、香妃、西施、燕燕、玉堂春、王寶釧、卓文君、王昭君、董小宛、紅菱血、可憐女、劈山救母、梵宮駙馬、碧容探監、鴛鴦玫瑰、金釧投井、蘇武牧羊、偷祭瀟相館、淒涼姊妹碑、梁山伯祝英台、陳世美不認妻、沖天野鶴會嫦娥…等好戲,她在永光明十年期間拍檔文武生先後為呂玉郎、馮俠魂、羅家寶、陳笑風,當時都名聲鵲起。一九五九年永光明才最後被政府納入國營廣東粵劇院,永光明亦是廣州市內能夠維持經營到最後一刻的私人劇團。六十年代楚岫雲小姐與呂雁聲、羅品超等合作至1966年,演出黛玉歸天、佘賽花、蘇三起解、白蛇傳斷橋、別窑、胡不歸、秋湖戲妻、林沖、紅燈記、荊軻等劇。粵劇紅伶楚岫雲演藝奇葩劇影奇才,刀馬旦名優,悲喜劇勝手:她能身扎大靠帥旗車身打大翻,扎腳踩蹺大打脫手北派,功架了得;圓台、碎步、水袖、身段、關目、做手等舞台技藝堪稱一絕,擅演任何角色,演活眾多人物,主演劇目千變萬化,集文武精湛演技於一身,造詣高深淵博,情感淋漓盡致,榮享活黛玉、生紅娘、活金定…等眾多美譽,曾風靡近半世紀,她深厚的功底令人敬佩!楚岫雲歌聲腔韻悅耳動人繞樑三日,楚小姐演唱最經典之唱片曲目有嫦娥夜怨、黛玉焚稿、佘賽花、董小宛思公子、金釧投井、情關俘虜…;及名劇燕燕做媒的舞台錄音! 永光明劇團戲迷群楚岫雲:刀馬青衣集於一身刀馬青衣集一身,悲劇名優驚四座;梨園幾十顯光輝,純青技藝啓後人。過去擔綱起一個團的名旦楚岫雲就要背著幾個"葫蘆"才敢下山。同行稱她爲全才花旦。她擅演風情戲:《黛玉焚稿》、胡不歸、《暴雨殘梅》演得淒切感人纏綿愁怨;演刀馬旦武旦有鬚眉氣慨,把子功和舊戲的踩蹻功很熟練,演《劉金定斬四門》、十三妹等武戲文武雙全聲情並茂;演《王寶釧》三擊掌、別窰等排場戲成全行典範;演《紅娘》、《燕燕》伶俐活潑生鬼可人。楚岫雲既擅演刀馬旦殺四門的劉金定,又創造了翻生黛玉。既擅演秦香蓮、三娘,也創了再世紅娘、生潘金蓮。掌青衣刀馬閨門小旦多面行當藝術。刀馬旦重身段功架,造型要求剛勁挺拔,重氣度神情,如穆桂英等。武旦強調跌撲翻打,矯健威武,如《盜仙草》的白素貞、《三打白骨精》的女妖。“武戲文做”的戲,要求扮演者文武兼備,無論唱、做、念、打,都要中規中矩。清末民初粵劇受京劇影響吸收京劇武藝,如北派武場的“打脫手”等。使粵劇武旦的表演手法得到豐富的發展。一個伶人如果只會唱,不能打,這樣有許多戲不能演。武旦要掌握各種唱做基本功,還要熟練刀、槍、劍的武功。刀法有耍刀花、拖刀、抛刀及鴛鴦刀;槍法有花槍、回槍及分槍踢槍;劍法花式更多。“臺上三分鐘,台下三年功”。青年旦角要苦學前人的經驗又創新發展,才能提高自己。六柱制轉型到三柱制一個劇種是否興旺表現在行當是否健全。過去粵劇有十大行當,是粵劇人才濟濟鼎盛時期的表演藝術形式達到最完美的境界云。無奈到了三十年代初新興的六柱制替代了十大行當。有人曾爲十大行當湮沒鳴不平。六柱制是粵劇進入三十年代體制的一大改革。六柱絕非六種行當,如“武生”既是鬚生,也是花臉,更兼飾演正面老旦(如岳毋、佘太君等角色);又如醜生也要經常扮演彩旦和家姑之類的反串角色。又如擔綱起一個團的“正印花旦”楚岫雲,她就要既能演黛玉(閨門旦),也能演劉金定(刀馬旦),既演紅娘(小旦),也演王寶釧、三娘(青衣)之類的旦角行當。至於六柱差不多同時産生的粵劇獨創行當文武生,更是一般小生、小武不能替代的亦文亦武行當。六柱絕非六個行當。以薛覺先、馬師曾爲例,前者是文武生行當,後者是文武丑生。文武生既要能演賈寶玉,又要能演馬超、周瑜,集小生、小武行當於一身的唱做念打俱能頂梁柱。又如六柱之一的“正印花旦”,就要背著幾個“葫蘆”才敢下山。如過去的名花旦楚岫雲,既演刀馬旦“殺四門”的劉金定,又創造了一個“翻生”林黛玉,掌“青衣”、“刀馬旦”、“閨門旦”等多方面的行當藝術。另一條柱“第二花旦”,與正印是同一檔次的,排名分先後,是劇團藝術的另一條台柱,在戲份上也要應付各樣的人物與行當演技。如過去粵劇行當中稱爲“第二花旦王”的小飛紅,她擅長小旦戲,但在《評雪辨蹤》一劇(名醜陸雲飛演呂蒙正)中她飾演的介乎青衣與閨門旦行當的劉翠屏,其表演之細膩、穩重、風趣,真是有口皆碑。再一台柱是醜生,演丑角或反派,有時也要反串戴上二寸髻演“頑笑旦”。六柱制發展至四十年代有意通過劇本突出三條柱:文武生、正印花旦、醜生,即所謂“三王班”。如五十年代“永光明”的呂玉郎、楚岫雲、陸雲飛;“珠江”的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和“勝利”的馬師曾、紅線女、文覺非。三十年代名劇《胡不歸》,整台戲無非突出了生、旦、醜。其他什麽武生(須生)、小生、第二花旦都成了一些很次要的大配角。一出《情僧》大觀園似乎很熱鬧,但整個舞臺上無非是看楚岫雲的林黛玉、何非凡的賈寶玉,再加上一個插科打諢的陸雲飛反串彩旦石春。不少人都朝文武生這個寶座擁躍而上。殊不知這一行當並非人人都能走紅。何非凡從廣州淪陷那年就開始擔綱文武生,也是慘淡經營將近十個年頭,經歷一段寂寂無聞之後,直到非凡響第二屆班才幸運地紅起來。六柱制絕非取消行當,相反,演員的行當表演藝術更趨多面化(如著名花旦小飛紅,就集小旦、青衣、閨門旦行當的表演藝術於一身)。六柱制的體制從三十年代一直沿襲至今,遺憾的是近十多年來省市粵劇團在這方面難以爲繼,花面應功戲沒有了,小武、須生、彩旦等行當幾乎已無人問津、無心繼承了。能夠湊成六柱而爲大衆所認可的劇團已不復存在了。譬曰,一間小小大排檔也講求雞鵝鴨海鮮一應俱全,粵劇是中國一大劇種,是嶺南文化一個重要部份,行當在於一個劇種,仿佛百花在於一個花圃,百花殘缺不全,花圃還能給人以千紅萬紫,豔麗迷人的鑒賞價值?整天怨艾什麽低潮,嘮叨青年一代不愛粵劇,這既可笑又無濟於事。曹秀琴無官一身輕“無官一身輕”。這是形容做官的卸下重擔一身鬆曬的成語。其實“無官”並非“一身輕”的。至少閣下已失去權力,再不可能頤指氣使了!不愉快的事多得很哩。至於老倌,到了無倌(無戲演出)確是“一身輕”的。居士曾聽名丑陸雲飛,對晚晚有倌(戲)做,發出感歎(也包含自豪):“晚晚演戲,條馬路八九點鍾是怎樣的?我是不會知道的。想飲餐夜茶‘鬆鬆’都沒有機會!”有倌做的,盼無倌時輕鬆一下。可是,有的老倌無倌(無戲演出)並不見得“一身輕”。如大陸新紮名旦曹秀琴,“無倌”差不多兩個年頭了。相見之下,並未見“一身輕”;反見“一身重”:她發胖了。曹秀琴多次來香港演出。或拍羅家寶,或拍彭熾權。阿琴文武唱做打兼擅。文,可演纏綿悱惻的《百花公主》;武,能演斬四門的《劉金定》。至於唱,竟不趕潮流,依正傳統法度,有“原汁原味”之妙。當了正印,還時時尋師訪友,來補自己的不足。如演《劉金定斬四門》(本爲楚岫雲秘本。但雲已作古)就向南洋州府老倌出身的老藝人梅蘭香處請教。梅感其誠,欣然將“絕招”傳授。因而在金山演出,老華僑讚歎不已:“該個妹仔絲,咁好工夫袋(仔)”。像阿琴這樣的文武旦,本應不斷催谷,不難躋列“超級紅伶”。但廣東粵劇院在編制上僅得兩班。旦角名額已滿。她“無班可落”。而拍彭熾權,也僅是臨時借用。她經常“無倌”。在“無倌”期間又生了孩子。她有個結拜姐妹在澳門,水源充足。經常叫她到澳旅遊。玩得開心,身子焉得不胖。故曰:曹氏女無戲身重也。粵劇藝術走了下坡!怎能再復興?白雪仙擅演潑辣刁蠻角色戲路,文靜閨秀穩重青衣人物不擅演,更加不擅長刀馬靠靶開打戲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她的父親白駒榮也曾批說:她最高只能紮上第二花旦位置。但因五十年代中期,本港粵劇一線男女藝員全缺,白雪仙等二線伶人得以上位。白雪仙是於五十年代後期當正印花旦,她向來搞演出都重視劇本、燈光和佈景、服飾等等至要。日前看到她在電視螢幕上也說:當今粵劇沒有東西給人看,才致走向下坡!本觀眾是於四、五十年代觀看粵劇至今,感慨由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粵劇大戲真的再也沒有藝術東西可觀矣:缺劇本,極少新編劇目可觀!缺伶人演者來去只得那幾丁,每場演出也比從前縮短了近半時間。本觀眾喜歡欣賞較有技藝修養和藝術水平高之藝員演者,及要求演出嚴謹認真。演文場戲,要求演唱出劇中人物及表達出面部感情,和配合優美身段、水袖台步等表演。若演武場戲,要求藝員表演劇情須要適當之技藝工夫,配合劇中角色表演給觀眾欣賞。劇本方面,觀看舊劇目不感興趣,最討厭那些舊劇演來演去如帝女花‧‧‧之類劇目。要求多觀賞新編劇作,不論作者是不是唐滌生手筆不為重要,若有藝術修養的藝員,他們會將新編之劇本演活演生,成為名劇戲寶佳作,令人喜歡。至於燈光佈景服飾音樂方面也要求一定水準。小群多演小旦戲,刀馬青衣不曾演《柳毅傳書》至今傳演不衰,湧現若干個柳毅,十多二十個龍女。然而它面世至今從沒有得過獎賞。似乎從沒有專家分析過這個劇目爲什麽如此旺台?其實這個戲可供探索,可供吸取的經驗很多。不宜把它認作並非“拳頭産品”,珠玉在前也視而不見。或簡單地說它“行運”。如果說“行運”,它所“行”的是南方人民翻了身後審美觀起變化的“運”。儘管編演者並不覺察。從舊時代過來的老行尊,他衡量一個花旦,是否能獨當一面,必然要問這位花旦擅不擅長“大頭戲”?然而首演龍女的林小群,她的“大頭戲”是最不擅長(儘管後來,她也拍過羅品超演《別窰》的玉寶釧。但行家一看,無不認爲在水平以下)而獨工“閨門旦”。以閨門旦作爲一個劇團的正印花旦,似無先例。林氏女前輩包括她的父親林超群,數上數下,從千里駒數:上海妹(1905)、余麗珍(1915)、衛少芳(1913)、楚岫雲(1922)、芳豔芬(1923)、郎筠玉(1917)……其叫座戲無不與“大頭戲”有關。燒相書的是林小群,當她崛起時,觀察家咸認她爲沒有“正印命”,但她當了下去,而且從未被搖撼過她的正印位置。﹙龍舟)一代名伶楚岫雲“生顰娘”、“活黛玉”、“俏紅娘”眾多佳譽:1948年非凡響劇團楚岫雲、何非凡演《情之味》、《西廂記》(紅娘)、《玉樓人醉杏花天》、《花香襯馬蹄》、《夜吊白芙蓉》、《花落鴛鴦塚》、《一曲鳳求凰》、《月上柳梢頭》、《蝴蝶大王》、《福將霸王妃》、《斷雨殘雲》、《風雪夜歸人》、《風雪訪情僧》、《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十多個文戲,劇劇爆滿,共演三百多場紀錄空前。使何非凡的盛名亨譽至今。但情劇裏戲份不少飾演林黛玉,有“再世黛玉”稱譽的花旦楚岫雲,現今卻絕少有人提及,傳媒也“當佢冇到”,“命水”遠遠不如何非凡,讓他獨領風騷。或謂,莫非這個林黛玉係寂寂無名之輩?非也!扮演者楚岫雲,雖然年紀比何非凡年輕了好幾年,但其出身與成名都較何非凡早:戰前的三十年代中,她已拍過名伶黃鶴聲、桂名揚、白玉堂、羅品超、梁醒波;她十九歲時(一九四二年)與伶王薛覺先做對手!薛氏的經典之作《胡不歸》中的女主角顰娘,先有上海妹,後有楚岫雲飾演,一時瑜亮,各有千秋,楚岫雲更贏得“生顰娘”的美譽。六年後,半紅不黑的何非凡才因情僧出位。“擔戲匭”的主力花旦楚岫雲,再贏得“活黛玉”佳譽。這幾十年來,粵劇、電影、電視的《紅樓夢》戲多如天上星,演過林黛玉的靚女更難以勝數。但是有資深長壽的粵劇導演曾說:“這幾十年來還未見有那一位演林黛玉比得上楚岫雲。因為如楚那樣瘦骨珊珊、病態懨懨的花旦易求,但能像楚岫雲成功演出曹雪芹筆下瀟湘妃子氣質來的,除了楚岫雲一人,近幾十年來卻還是未曾見過。與何非凡分手後,楚岫雲一直拍呂玉郎、馮俠魂、陸雲飛、呂雁聲、陳笑風、羅家寶、羅品超等。66年前一路走紅。六十年代初,她拍羅家寶演過一齣以雲南少數民族愛情故事入戲的《鴛鴦玫瑰》,台風造型清麗可喜,也很登對,亦甚收得。弱不禁風的她,演《劉金定斬四門》等武打戲,穿大靠、插金旗、踩高蹻,聲情並茂,文武雙全,其刀馬旦功夫令人讚歎!昔日譽為生黛玉的粵劇花旦王楚岫雲在舞臺上曾紅透了半邊天,跨代戲迷對她超卓之文武功架、台風演技、身段做工、動人唱唸均深印腦海永難忘懷。1948年雲姐與何非凡演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十多齣文戲。54至55年她又在永光明和呂玉郎演《偷祭瀟湘館》、61至65年再演《黛玉歸天》共過千場:她演“葬花"那輕盈臺步、優美圓台、水袖,配合嬌柔哀婉之美態,真教人眼前一亮!再看“焚稿歸天"複領略其聲腔之優雅、做工之細緻,形神俱備、撼人心弦、委婉動人、悲苦傳情、韻味醇厚、身段優美:她唱做兼優、造詣高深,已達登峯造極爐火純青極高境界。楚岫雲精通南北派武打功架技藝,表演傳統古老排場功架藝術首屈一指。唱腔唸白塑造人物喜怒哀樂情感豐滿。文武雙全戲路縱橫多才多藝。她唱做兼優,演活了無數文武經典角色:劉金定、林黛玉、猩猩女追舟、淒涼姊妹碑、女兒香、綠野仙蹤、暴雨殘梅、祝英台、三春攻城、木蘭從軍、刁蠻公主、梨花罪子、雙陽公主、鴛鴦玫瑰、葛嫩娘、紅娘子、十三妹、鴛鴦劍、穆桂英、梁紅玉、相思樹、胡不歸、蘇三、卓文君、佘賽花、紅菱血、董小宛、可憐女、西施、貂嬋、嫦娥、紅娘、織女、香妃、虞姬、碧容、王寶釧、紀鸞英、白蛇傳、英娥、昭君、金蓮、燕燕、寶蓮燈、三娘、金釧…。楚岫雲演文戲林黛玉等、武戲劉金定斬四門等,都是金榜狀元第一名人物。同輩後輩無人企及於她。廣州部分新紮伶人武打方面亦有可觀,但唱演較遜感情不足。四五六十年代「花旦王」楚岫雲(翻生黛玉之憶)名伶傳真杜亦有道杜惠東近歲戲劇電視劇皆不斷有人提《紅樓夢》,有人再提唱過《怡紅公子悼金釧》之「蝦哥」羅家寶才是真正「生寶玉」。而首席「生黛玉」當數外形柔雅、萬千唱腔愁苦盡涵的四五六十年代粵劇「花旦王」楚岫雲了。「雲無心而出岫」,楚岫雲藝名也充滿詩意,此花旦因演胡不歸、暴雨殘梅、劉金定斬四門等劇而成名享譽的。48年她與何非凡共組非凡響劇團演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十多劇,劇劇滿座,寶黛之戀演了百多場。54至55年,楚岫雲又與呂玉郎在永光明劇團再演寶黛戲《偷祭瀟湘館》數百場之多,57年再與羅家寶演出《紅樓夢》戲目《金釧投井》依然哄動,60至65年演出《黛玉歸天》共過千場滿座。楚岫雲才兼文武,唱唸演打翻、手眼身步髮各種南北功架卓絕第一。文武悲喜劇皆擅,演劉金定、胡不歸、暴雨殘梅、林黛玉、紅娘是她成名之作。武戲擅刀馬旦、武旦,演《劉金定斬四門》的劉金定,佘賽花、葛嫩娘、穆桂英、梁紅玉、白素貞、女兒香、十三妹、紅娘子、花木蘭、紀鸞英、樊梨花、雙陽公主多位英雄女將,威風凜凜,英姿颯爽,她威武之俠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深印戲迷腦海,爲同行及觀衆所稱讚。粵劇:紅樓之鄉照水人所聽聞的粵劇“紅戲”,若論粵劇演林黛玉最為美妙怡人者,包括上世紀之內以至本世紀,數梨園藝壇中無人能媲美者,該推有生黛玉佳譽之楚岫雲,以及名旦鄭秋怡也!演賈寶玉來說,薛覺先以瀟灑;呂玉郎以癡騃;陳笑風以倜儻;新馬仔以純情;任劍輝以黐身;何非凡以嬌嗲;羅家寶以樸拙;馮剛毅以可愛;小神鷹以率真,實各擅勝場。假使將各大名伶的特點取精用宏,與越劇拗拗手瓜,當如老李賣火石“劃過至知”!粵劇演“紅戲”比京劇早得多。清代咸豐年間已盛行的“八大名曲”,而取材於《紅樓夢》的《寶玉哭靈》就是其中一大名曲。其後小生杞、未次伯、肖麗湘皆以演寶玉或黛玉出名。之後薛覺先與陳非儂合演《紅樓夢》、《寶蟾進酒》,無不認爲上乘之作。至四十年代則有楚岫雲與何非凡合演《情僧偷到瀟湘館》;新馬師曾、芳豔芬合演《寶玉哭晴雯》;任劍輝、陳豔儂合演《紅樓夢》與《黛玉魂歸離恨天》。而五十年代則有羅家寶、林小群合演《紅樓夢》;楚岫雲、呂玉郎合演《偷祭瀟湘館》;陳笑風、李豔霜合演《寶玉哭晴雯》;楚岫雲、羅家寶合演《金釧投井》;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紅樓夢》;八十年代則有馮剛毅、鄭秋怡;陳曉明、林錦屏合演的《紅樓夢》;小神鷹、林錦屏合演《怡紅公子悼金釧》……總之“紅樓”戲在粵劇不絕如縷。可是此粵不如彼越,被上海越劇邁乎我粵劇之上,叫水人唔知點講至好。至於賈寶玉這位怡紅公子,到底應肥應瘦?粵劇的薛覺先、新馬、大哥風、何非凡、馮剛毅、羅家蝦、蓋鳴暉,無一不是瘦個子。只有呂玉郎及其追隨者小神鷹是肥躉躉。此中誰對誰不對?如照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則明明寫這位“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的怡紅公子是:“面如滿月,目若朗星”,顯然是個“肥仔嘜”。那麽只有呂玉郎、小神鷹這兩位肥仔才對路了。這怕很難獲得共識。正是:怡紅公子古今中外算佢最情癡。至情至性,邊個都想像佢系美男兒。又點知寶二爺原來系個肥仔。薛覺先風流瀟灑,演賈寶玉誰不以佢爲師。估唔到肥躉躉嘅呂玉郎才合乎原著。不過舞臺講究形象美。後之演怡紅公子者一定唔要肥。”(龍舟)現今偶爾翻查五十年代舊物,找到有“戲條”,是《黃飛虎反五關》,楚岫雲、白玉堂、白超鴻主演,當時他們正紅透半邊天。演出票價由五角至兩元五角。學要學最好的,建議多研究花旦王「楚岫雲」,因她的唱功、唸白、圓台、水袖、做手、和各項功架全部都是一流頂好的,實屬難能可貴!楚岫雲童年六歲便練成了翻騰跌撲等全面基本功,四功五法全面皆精,少年十幾歲一早便成名。三七年起在光華男女劇團擔綱正印花旦演活俠女林英娥。三九年楚岫雲十六歲就紮起為大班“泰山”、“興中華”、“覺先聲”、“平安”等劇團之正印花旦,炙手可熱。楚岫雲唱做俱優、文武兼併、聲情並茂、色藝俱佳:蹺功靠把、圓台水袖、身段做手,全面皆優,空前絕後:楚岫雲聲色藝三絕。戰前楚岫雲很年輕時便頻頻榮獲邀請前往美加等外埠登台獻技演出。戰時她和馮俠魂更獲邀組青年劇團在越南演足四年,哄動西貢;和平後劇團接續獲邀在泰國曼谷演足二年,蜚聲國際,演至47年中才載譽榮歸香港。她隨即第三度當覺先聲正印花旦,接著拍馮少俠何非凡。49至59年擔演班霸永光明。66年前持續當紅。她唱做唸打超卓,集文武演技於一身,並以一流的圓台、蹺功、水袖、身段、台風、翻功和南北派全面武打功架,出色的演活刀馬旦小旦閨門旦青衣縱橫行當,少年十幾歲一早便揚名整個梨園界,深受觀眾稱頌愛戴,又深得同行老叔傅前輩們讚譽賞識。楚岫雲卓越之南北派、長靠短打、排場戲傳統功架:圓台碎步功、蹺功、靶子功、水袖功、雙飛腳、耍軟鞭、車輪車身、踢槍、穿靠旗打大翻、脫手、靠靶圓台、推車、跑馬、舞雙刀劍、對拆打真軍器、水髮功…等絕技全行第一;加上楚岫雲以感情融匯唱腔和讀詞、以爽朗、清麗、明晰、圓潤、咬弦露字見長、獨一無二的”岫雲腔”和”唸白功”,獨樹一幟,更是超越戲劇藝術巔峰:尊崇為”楚派”藝術。1948至49年楚岫雲擔演非凡響劇團一年多,演了十多個文戲,她贏得了翻生林黛玉、再世紅娘等美譽。她精湛的唱做技藝使之旺台賣座。十多劇全部票房一律收得。一代名花旦楚岫雲數十春秋演出無間三十年代少年楚岫雲芳齡只十幾歲,已紅極一時,蜚聲國際,歌、影、劇事業齊飛躍,開創了奇蹟。當年她歌影劇三棲,年年月月天天主要演出粵劇又忙於拍攝電影,還參加灌錄唱片工作。楚岫雲的歌聲,字字有力,力中有味,中氣充足吐字清晰而富韻味,旦腔一奇葩。楚岫雲從小學藝,很年輕就成名,1934至35年11歲起在上海廣東大戲院演出。1935年後少年楚岫雲灌錄了第一批唱片:△*烽火爭(1-2) 白玉堂、楚岫雲 百代 A1648/49憶別 楚岫雲 百代 A1650採蓮歌 楚岫雲 百代 A1651*九筒碰八萬(1-2)楚岫雲、子喉七 百代 A1652/53青梅竹馬 (1-4)馮俠魂、楚岫雲 麗歌 A6069/72劉金定斬四門之私探營房、灌藥(1-4)馮俠魂、楚岫雲 捷利七情迷佛祖(1-4)楚岫雲、白駒榮等 勝利情關俘虜(1-4) 楚岫雲、新馬師曾 捷利*琴韻動春心(1-2)楚岫雲、陳皮梅 百代 A1666/671936年楚岫雲13歲,任覺先聲劇團三花,執生出色,一夜揚名,勝任正印。1937年在光華劇團和盧海天、上海妹等合作,她當正印花旦演活俠女林英娥。1938年在太平劇團當日戲正印花旦,和黃鶴聲等演出,並上演了第一部電影梅知府,飾演女主角倫碧容。1939至1940年拍桂名揚之後,前往美加各地演出,極受歡迎。1940至1942年先後拍白玉堂、薛覺先、羅品超各大老倌亦續創佳績。1942至1945年戰時拍馮俠魂在越南演出。1945至1947年在泰國演出,哄動異城。1947年中楚岫雲從外地演罷回港先後拍薛覺先、馮少俠演出。1948年初至1949年中拍何非凡,演情之味、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十多劇,首次高創省港澳粵劇票房新紀錄,盛名遠播,紅透了半邊天。1949年7月至1955年8月在永光明劇團拍呂玉郎,演出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好戲,永光明夜戲一齣劇目屢屢連續上演過百場滿座,當中更有不少戲連演超過二百及三百場爆滿,連續十年旺台爆棚,年復年月復月,每天演出無間,持續高創票房新高佳績,轟動藝壇當時得令。1955年休暑後至1956年夏季在永光明劇團拍馮俠魂,夜戲單演盧丹編寫之『牛郎織女』一劇,依然哄動,跨演兩個年頭,狂滿近三百場;不料牛郎突於演出途中暈倒而致腰斬。1956年楚岫雲休暑後秋季接著換拍羅家寶,演出《金釧投井》、《鴛鴦玫瑰》。1956年其實楚岫雲才剛30歲,風華正茂,是她演藝事業正當最巔峰的黃金時段、如日中天,譽滿梨園獨步劇壇,藝苑之珍粵劇瑰寶席位捨她誰能企及。1957年9月至1959年初,楚岫雲拍陳笑風演出《董小宛二本》、《燕燕做媒調風月》、《刁蠻公主梵宮駙馬》等。1959年初至1959年中,楚岫雲在廣東粵劇院二團拍陳笑風、呂雁聲、陳少棠、靚少佳、盧啟光等演出《董小宛下卷》、《月夜借紅燈》、《秋湖戲妻》、《三帥困崤山》、《趙子龍攔江截斗》等。1959年中至1965年,楚岫雲在廣東粵劇院一團任正印花旦再拍羅品超、呂雁聲、羅家寶,演出《佘賽花》、《黛玉歸天》、《胡不歸》、《蘇三起解》、《猩猩女追舟》、《斷橋會》、《平貴別窰》、《平貴回窰》、《林沖》、《荊軻》、《悲歌大渡河》、《李文茂》等劇。楚岫雲演粵劇、拍電影,事業如日方中:楚岫雲在香港於戰前戰後所拍之電影有多部:梅知府1938年8月3曰首映與趙驚魂合演風流債1938年10月9日首映鄺山笑合演鍾無艷1939年3月16日首映,楚岫雲演夏迎春與新馬師曾合演,大口何以丑角演鍾無艷,1948年12月30日重映易名夏迎春。栴開二度1939年5月21日首映鄺山笑合演十二寡婦1939年8月8日首映馮俠魂、黃鶴聲、新馬師曾、張活游等合演竹織鴨1939年9月17日首映鄺山笑合演八美圖1941年1月16日首映趙驚魂合演醋淹藍橋1941年2月11日首吷白駒榮合演蕩寇誌1941年2月20日首映。1947年1月28日重映麥炳榮合演神秘小姐1941年9月5日首映。1946年2月18日重映易名殺人小姐張瑛合演國難財主1941年11月2日首映與馮俠魂、劉克宣合演生武松1941年11月20日首映。【生潘金蓮楚岫雲】戲【生武松關德興】黑衣怪人1942年2月20日首映,馮俠魂合演,戰前製作,日軍攻港,延遲上映劉金定斬四門1948年9月5日首映,黃干歲合演陳夢吉1949年1月3日首映,楚岫雲演出戲中戲《黛玉葬花》可憐女1950年8月26日首映,呂玉郎、陸雲飛、小飛紅、飄慧梅合演啼笑姻緣本港?年?月?日首映,1950年曾於廣州長壽電影院院線上映。楚岫雲扮演鳳喜與鄺山笑合演48年非凡响觀眾爭相購票入場是好奇要觀賞久仰大名、剛從美加泰越載譽榮歸聲威遠播遠近馳名的超級新巨星楚岫雲。觀眾心目中楚岫雲是一位青春艷麗可人的新面孔卻又是演技老練、演活角色人物的年輕花旦:聞得她唱演打卓越文武精優聲色藝俱佳、早已名揚省港,是必要捧場一睹她唱做優異之超卓台風技藝,以致非凡响第二屆至第五屆劇劇滿座。49年中楚岫雲過檔永光明拍呂玉郎,非凡响的旺勢即時轉去了永光明,從此永光明持續十年爆棚旺台楚岫雲演出無間當紅至66年。是誰影響叫座一目了然。何非凡49年10月組第六屆班拍車秀英,12月又換拍秦小梨。美艷名花旦楚岫雲文武聲色藝唱唸演打傾城花旦王,紅透三四五六十年代!少年一早十幾歲便成名,她成功演活眾多文武悲喜角色!三十年代中香港先施公司進口一批高檔香水“巴黎之夜”入貨時價每瓶30銀元,四十年代末這瓶昂貴香水升價到1500港幣。楚岫雲、何非凡擔綱的非凡響在香港、廣州演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十多文戲,劇劇滿座,名旦楚岫雲有“翻生林黛玉”之稱,非凡響到先施天臺遊樂場演出時,以最優惠價80港元把此香水賣給楚岫雲,引來一番轟動。馬應彪還為留住受聘在先施天臺表演受廣大省、港戲迷愛戴之粵劇名伶楚岫雲,向她出以最高的聘薪。楚岫雲是粵劇界頂級花旦,她繼承流派就是根據時代要求發展流派,把前人所創藝術風格更臻完美。演員都害怕老的來臨,青春美麗是直接資本,如達「聲色藝」三絕真是夢寐所求,可惜確實罕見,只有楚岫雲當之無愧!1942年覺先聲劇團文武生薛覺先,青春美艷正印花旦楚岫雲,小生呂玉郎,二幫花旦鄧碧雲。1947年覺先聲响鑼盛况:薛覺先演出精神百倍,回復當年水準。楚岫雲聲線清脆,唱來字眼玲瓏,演技、做功更已屆爐火純青之候,演胡不歸、暴雨殘梅…等悲劇感人至深,特顯其功力。馮俠魂特別好戲,飾演元帥威風凜凜演出場面特多。小飛紅唱演亦佳。 |
撮影日 | 2021-03-06 07:54:39 |
撮影者 | 唱做唸打翻超優聲色藝#1楚岫雲戲迷團 |
撮影地 |